2004台北雙年展觀後感(下)
我猜想大部分參展的作者們,不太希望自己的作品被規類在一般的「藝術品」。創作的動機,多是起於一個議題、一個想法,並試圖影響觀者或達成互動,這樣的作品若是被「收藏」,好比把作品的靈魂囚禁。裝置藝術這類的作品,非得擺在更多人看得到的場合才行,因此行動藝術家的稱號反倒比較適合這些創作者。繼續我們的參觀,《紙屋》起源於一場對閒置房屋、土地的佔領行動,試圖打破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規定。這個紙屋貼滿了佔屋文化相關的報導、照片與海報。不過實在是不怎瞭解國外這項活動的背景,覺得屋子有點醜的想法還是比較強烈。
《國王別針》這個團體,由四名女性組成,他們的作品外面寫著「Welcome to Men's Club」,裡面播放著搖滾樂,四名團員以MTV的形式,略微誇大搞笑的模仿流行樂中的男性陽剛氣息,塗黑的鬍子與誇張的手勢,以戲謔的方式,試圖對男性搖滾樂中粗暴、侵略氣息等被大量操縱並深植人心的包裝法提出質疑。布置、聲光俱佳,絕對值得一看。
《潘斯基計畫》這個作品,是作者沿路收集廢棄的垃圾,如油漆罐、紙板、鐵片、塑膠製品等等,帶回做成十多座雕塑(或稱為藝術組合)。這個展覽設計的有點遭,為了怕這些體積不大的作品受到碰觸,一次只能兩個人進入參觀。這些生於文明世界中的材料,後來成為廢棄物,最適合的地方其實是街頭、樹下等處。如今它們又重組為藝術作品,擺在美術館光滑的地板上,看起來還是像垃圾,實在不易想像這樣的作品能會人有太大的影響。不過實際看到貼在牆上幾張作品們原先的型態(請仔細找),很貼切的放置在人行道、草地上,就好比魚就應該在水中,陽光照射產生的光影,或是背景顏色的搭配,才恍然大悟體會到,作品與環境確實不可分割,有些展品硬擺置在展示間,只是一種殘忍而已。
《延川剪紙大普查》是我很喜歡的作品,以田野調查的方法針對陝西延川縣傳統的剪紙技藝進行調查。請了數百位居民剪出他們熟悉的作品,伴隨他們在調查表上所寫對剪紙的想法一起被展覽出來,整個展覽廳佈滿大大小小的剪紙作品,有的小巧可愛,有的作品龐大到巧奪天工。仔細看看延川人們寫道他們對剪紙的喜愛,有些人剪紙出於無聊,有些只是自然而然的去剪,有些人受到鼓勵而剪紙......再看到他們的生活照片,對於延川的文化更有體認。這個大計劃,有了這麼多人的共同創作與參與,是一項無法取代的偉大作品。
《無處之家》同樣也是個以量取勝的作品,他們邀請布魯塞爾的移民居留所的人們,捐贈一件他們不再使用或願意丟棄的作品給這項計畫。這些物品如同夜市套圈圈或跳蚤市場的擺放在地板上:舊電視機、軍裝、時鐘、輪胎、燈、玩具......每件物品都有一件辛苦的故事。被丟棄的物品,由被遺棄的人捐出,藉由一件小東西開始想像這些人原本的生活,是考古、遙想、與無奈的綜合吧!
另外強烈推薦《時光流逝》,快動作呼嘯而過的汽車與慢動作的馬強烈挑戰過去自己的觀影經驗與對速度的感覺,請親身到美術館體驗。
有幾個我覺得沒特別感覺的作品如下,還有一些太沈悶的影片不列出來,或許您會有不一樣的觀點。
《歷史影像》拍攝中國大城市新舊房舍的變遷,歷史與人情味被埋沒在房屋拆遷的瓦礫堆中,議題正確但是深度不夠。
《表皮生活圈》中作者每到一個地方就換一次衣服,想表達的現代人變色龍般每天換好幾張臉的處境,可惜這個想法比起作者Kuso的表演其實弱得多。
請帶著輕鬆愉快的心情,不要穿得太正式,雙年展的作品不是設定給美術鑑賞家參觀的。只要30元,就可以在一個下午的時間裡,體驗到許多特別的經驗,這次的展期到2005.1.23,配合展期到2004.11.28的90年代台灣美術發展回顧,同樣也是以裝置作品為主的展覽,會有一個很棒的美術館經驗。
2004-11-0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