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22

巴黎出差記(二)墓園之旅

想到巴黎,你會想到什麼?香水?巴黎鐵塔?LV?羅浮宮?是的,這些都是很鮮明,足以代表巴黎的符號。這次行程中,也確實造訪這些必到的景點。然而對於看過許多法國電影的我,更先想到的是《新橋戀人》的新橋與塞納河、《艾密莉異想世界》的運河、或是《四百擊》裡面的巴黎街道......。這次前往巴黎,我非得去一些地方,那就是「墓園」。

我在書上查到了法國新浪潮導演「楚浮」所安息的地方【蒙馬特墓園】,位於聖心堂、紅磨坊所在的蒙馬特區。他的作品,一直到現在,還深深的影響的許多愛電影的人。儘管他死去了,他的精神與靈魂卻仍在作用著,新浪潮追求寫實、強調導演內涵的思考方式,更孕育出許多成功的電影導演與作品,誰能說生命是有限的呢?

踏入墓園,其實就跟公園差不多,我猜想大概是夠有錢的人,才有辦法在市區的墓園佔有一席之地,因此墓園中大部分的住家,都有美麗的雕飾。楚浮安息處,被影迷放著一束花。在安靜的墓園裡,看著我唯一看得懂的Francois Truffaut,我想起楚浮電影中,黑白畫面裡的巴黎鐵塔,彷彿有一層霧般,比起燈光裝飾的鐵塔,更加優雅。在心裡面我偷偷的跟楚浮說,我希望可以跟他純粹的黑與白電影中一樣,能擁有純粹對一切的感動。

其實我也期盼能說出歐洲電影中特有智慧的的對白,只是自己畢竟還差太遠。但若是要讓自己感覺更有哲理,還有一個墓園值得一訪,那就是蒙帕納斯區裡的【蒙帕納斯墓園】,裡頭有大名鼎鼎的波特萊爾、莫泊桑,以及合葬在一起的沙特與西蒙波娃。

因為時間倉促,我只找到了就在入口不遠的沙特與西蒙波娃安息之處。沙特(與卡謬)是存在主義的代表(註),而西蒙波娃則是女性主義的先驅,著有《第二性》。在他們的墳前,許多人擺上了鮮花、車票悼念他們。在他們面前,我寫下一張小字條,希望世界上的人多讀哲學、多讀女性主義,或許世人瞭解存在的意義,瞭解女性主義後,世界可以更和平些。

這時我才想起來,小時候也參加過很多墳墓之旅啊!慈湖、中正紀念堂,絕對是沒感覺的參觀。在金山筠園鄧麗君的墓園,聽到播放他的歌曲,卻有真正的感動。已經作古的名人,除了在書本、影像、音樂上與他心靈交流之外,在他的安息之處,來一段天人相隔的凝視,也算是彌補了生在不同時代的遺憾吧!

註:存在主義者都主張「存在先於本質」的立場,都強調自由與個人存在的重要性,也都認為人「被拋入這個世界」去面對生、老、病、死、痛苦、恐懼與挫折等現實。所謂「存在先於本質」是說:人在被任何概念界定前,就已先存在;然後在有生之年,透過自由意志為自己選擇,以自覺的行動去塑造自己、創造自己、界定自己。沙特說:「人是行為的總和,是選擇的結果。」人必須選擇自己的價值準則。選擇後採取行動,就得為後果負責。沙特認為:懦夫是他自己怯弱,英雄是他自己勇武;是懦夫或是英雄不由當事人自行認定,而由別人依照他行為的總和評判。人的本質既然是行為的總和,則生命的意義就要當事人以行動去實現自己的目標;夢想、期望與潛能因而都是欺人、無用而消極的,也是不負責任的......(節錄自http://www.cdn.com.tw/live/2002/08/16/text/910816a1.htm

2004-10-24

沒有留言: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