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22

魯迅的吶喊,絕望中的希望


魯迅(本名周樹人),生於江南書香門第,16歲因父親在中醫延誤之下病重辭世,於是他放棄傳統的科舉之路,至新式學堂求學,後留日習醫,希望可以避免中醫誤診的遺憾。在一次的課堂上,他看到一張幻燈片,一名替俄國作偵探的中國人正要被日軍砍頭示眾,在旁圍觀的卻是另一群中國人。見到那同樣麻木的神情,魯迅知道醫學並非中國的當務之急,以醫學改變體格,不如以文學改變中國人的精神。於是他棄醫從文(還跟孫中山先生很像咧)。

也因此,他寫了最為人知的〈阿Q正傳〉,其實並非寫那種得過且過的鴕鳥心態,或以一個笑話的方式說故事。而是以很沈痛的心情,寫出民初時期中國人的麻木與奴隸性格。其他的〈狂人日記〉、〈孔乙己〉也影響了許多中國大陸各時期的年輕人。為什麼沒有台灣呢?因為......魯迅文章反對的是社會現狀,也就是反對當時當權的國民黨,所以生活在台灣的年輕人,在過去很難接觸到魯迅的作品(外加共產黨也很尊崇魯迅)。可是,光茫是掩蓋不住的,一旦接觸魯迅了之後,那種陰鬱、虛無,卻又激烈的作品,很難不為他的文章,與當時蒼涼的中國的命運感到著迷與惋惜,好比......陳映真。

現在,我要跟大家分享他將他的小說集取名《吶喊》的理由。當時他的朋友,正在創辦《新青年》雜誌,想邀請魯迅加入。只是當時的魯迅,曾經有過創辦雜誌失敗的經驗,心裡想著:『凡是一人的主張,得到贊和,是促其前進的;得到了反對,是促其奮鬥的;獨有叫喊於生人中,而生人並無反應,必非贊同,也無反對,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無可措手,這是怎樣的悲哀啊,我於是以我所感到者為寂寞。』。

自覺得不是一個振臂一呼便應者雲集的英雄,於是魯迅對朋友說:『假如一間鐵屋子,是決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進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嗎?

然而少數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他的朋友這樣說。「希望」是絕對抹滅不了的,不應該以自己的微弱與不前,來折服其他的有心人,於是魯迅答應他寫文章了,這便是著名的《狂人日記》的由來。而日後的小說集,也以《吶喊》為名。

以上資料部分摘錄自《魯迅小說集(洪範書店)》,對於想要創作、有話想說、或是心裡有疑惑的朋友們,若是可以有一絲絲的幫助。那麼魯迅的光,也真的跨越時空照耀到你我身上了。

2004-11-29

沒有留言: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