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02

《沉睡的海岸 Erratum》內在的凝視與和解

應老闆的要求,米赫得回到家鄉牽一台美國貨車,原本簡單的任務卻因為米赫在途中撞死一位遊民而有了變化;焦慮的米赫被迫留在故鄉,他試圖尋找遊民的身分,也 藉此重新檢視那段被遺忘的過去以及與父親幾乎破裂的關係。來自波蘭的新銳導演以豐富的視覺意象詮釋主角的道德焦慮,充滿東歐電影的元素與印記,頗有前輩奇 士勞斯基的神采。

資料來源: 2011台北電影節


Michal是個會計事務所的員工,過著有妻有房有子中產階級的生活,即將參加小孩第一次的宗教聖餐式。此時老闆要求他到他家鄉取車。到了家鄉遇到他以前玩樂團的死黨,老友很熱絡Michal卻只想完成任務離開。直到他撞死遊民,計畫完全生變。就像日系推理小說常見的密室老梗,Michal必須被困在這個小鎮數天。他不得不一一面對他與父親、老友,以及自己的過去。



遊民具備雙重意義,這個homeless也是Michal自己。儘管警方認定並未有刑事責任,因著道德的關係Michal還是試圖尋找遊民的身分(identification,雙關語又來了),不希望這位遊民就這樣默默消失。隨著修車的狀況不斷後延,Michal由收容所、資源回收廠、空屋終於找到了這位遊民的舊識以及他的兒子;在此同時Michal也由開始只跟父親打招呼順便帶走自己的物品,漸漸的看清獨居父親的住處與生活;老友的關係也因自己無處可去而熱絡起來,像是儀式般,他們一同走回當初年少秘密基地,尋找當時刻下的文字......

波蘭導演兼編劇也到現場,看起來很年輕。劇本三線(父親、老友、遊民)進行看得出企圖與背後想陳述的主題,情節合理。不過這種和解戲碼的齒輪只要一開始轉動,通常就會全部解決,所以後來大概都知道在演些什麼,這點稍微弱了些。影片主要角色全都男性,演技也少了些細膩。最後主角終於願意跟大家吐露當初離開不願回來的原因,說出口後才知道故鄉的一切就像片中的海一樣,既無私又寬容,那些生活的殘渣與黑暗,都可以在這片海洗淨、純粹,原來改變的只有自己那自卑不願面對的心。

這種淡淡憂鬱的影片,還是一個人比較適合。Michal努力將遊民的身分關係建立,促成遊民的多年未聯絡的兒子前來葬禮,都是自己內在的表現,那些光影聲響帶來的寂寞與親友關係適合在這戲院暗處默默咀嚼。我想起十二年前曾經自己獨自回到彰化,就這樣跟祖父一起過了三天。由火車站沿著兩側的稻田步行回家,阿公心情顯得愉快,還主動去買麵給我吃。那幾天只是觀察著太陽的光影是怎麼緩緩爬過門前,街坊的閒談是什麼時候熱絡什麼時候沉寂,並騎著腳踏車四處走走看看水稻、菸葉或向日葵田,也就是在那時候我用攝影機對阿公做了家族訪談(但到了今天都還沒整理)。這影片讓我想起很多事情,想起我該打個電話給阿公,我該趁著這幾年帶著父母出國走一趟......才知道原來影片也讓我作了自己內心的凝視。

沒有留言: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