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26

選舉與唯物史觀

如同聖經說的「太陽底下沒新鮮事」,儘管理論還是有些粗糙,歷史的軌跡還是難以跳脫辯證法則。於是我們看到唱片業者控告 P2P 業者,好像工業革命期間,舊時代封建地主跟新興城市資產階級的對抗,雖然地主初期佔上風,但是中產階級多起來之後一定會要求參政權,終究那些曾經握在手上的權力還是在科技的發展下,轉移給新的一批人。或是我們看到冷戰結束後,美國持續尋找新的敵人、新的矛盾,從阿拉伯世界到中國北韓一定還有下一個,好像航海(殖民)時代,假借上帝的旨意,選定一個異教之邦或蠻荒之地進行掠奪與文化破壞;當然還有更多為了資源與權力的鬥爭的事件,人類從原始人時代就這樣了。

歷史就是這樣,過去國民黨人人有油水撈的時候,當然是永遠支持領導,讓最能維持現況的人連任,於是, 孫中山先生任職31年(1894~1925),蔣介石任職50年(1925~1975),蔣經國任職13年(1975~1988),李登輝任職12年(1988~2000),連戰也當了五年(2000~2005)黨主席,過去還會發明創造一些總理、總裁的稱呼咧!

唯物史觀認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生產關系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變化而改變的。而隨著生產關系即經濟基礎的改變,整個上層建築也將或快或慢地發生變革。總體上,人類社會就是在上述基本矛盾的運動中實現自己的歷史演進的。唯物史觀的這些基本原理,為人們認識社會歷史發展的趨向以便進行改革與革命提供了理論的依據。

抄完了理論部分,進到實務解說,依照這樣的概念,七月份的國民黨主席選舉,真的沒有什麼了不起,只是選出一個有機會取得政權的傢伙罷了,國民黨過去的權力分配方式已經證明不適用,繼續選一個維持現狀的候選人,還不如選一個有機會翻盤的可能。所以喊出來的「改革」口號滿有票房的,至於國民黨路線、兩岸關係定位通通不重要,事實證明國民黨果然也沒什麼改變,縣市長選舉在新竹縣市提了會當選但是沒作為的人選,同樣不需要提出什麼縣政政策,果然是國民黨啊。

至於指標的台北縣,更好玩了。羅文嘉先生一開始拋出了新民進黨的議題,但畢竟只是個放了個悶屁,家裡大人說臭死了自己只好悻悻然的用力把屁味吸進肺裡,燻不到什麼人。在民進黨體制內的人卻沒做多少黨內的改革,讓人感到誠意不足(這樣講很含蓄吧)。身為民進黨少數的形象清新的候選人,初期的廣告也是著墨在創新的政策,讓人佩服。不過選情的低迷,還是讓他降低格調走回傳統的選舉路線,開始爆料攻擊對手,而且這招有效還繼續開火,看著他在記者會上用斯文臉孔與溫柔嗓音喊出一串串強烈字眼,原來變臉不是什麼高科技手術,為了黨的勝利,怎樣的人幫忙站台都沒關係。看著他選戰初期提出的五色狂潮,以切‧格瓦拉、約翰‧藍儂、泰瑞莎修女、愛因斯坦、盧修一等五位代表改革、和平、愛、創新與理想,這些近乎完人們應該是不少人的偶像,不過用這樣的標準來看無法提出內部改革作法,以攻擊文宣揭人瘡疤的羅先生,分數顯然是不及格。北縣另一位候選人就沒這個問題了,因為本來就不會對他有高道德的標準要求。

正如同今年勞工秋鬥的口號「在朝A光,在野兩光」,這次綠軍A光70%兩光30% 對決藍軍A光30%與兩光70%,要選擇A多的聰明人還是A少的呆子,還真是難以抉擇。不過唯物理論告訴我們,現在的選舉方式跟政治人物塑造的方法不改變,不管A多A少,總是會有人出來A的。

2005-11-29

沒有留言: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