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26

罵得好!轉載:從韓國到泰國,從中國到越南

from : http://www.flickr.com/photos/kandyjaxx/71063254/今天吃飯的時候聽到新聞報導:近日大量購買日本基金的投資人經歷2006/1/18日股假帳事件重挫之後,目前淨值回到一個月前的原點,當初推薦的理財專員電話接到手軟......

回想最近在媒體上看到大家在講日本復甦,終究是鼓吹投資日本。雖然我也是覺得日本有前景,但是盲從的話,就會變成遇到昨天那樣震撼教育,就馬上打電話去詢問的那些慌亂投資者,不知道自己的下一步在哪。

一直以來,對於一再提到的以「目前的菁英份子+ 想成為菁英人士」為設定讀者的雜誌就是非常感冒,一個專題作了,引起一些討論跟相當銷售量,然後呢?就只是再去創造另一個話題而已啊!

- 所謂的「吞世代」現在怎麼了,誰來告訴我?現在他們的影響力表現在那邊?
-「一個台灣兩個世界」,不是早就有的事實嗎?後來有改變什麼嗎?
- 最近還有人在提BoBo族(布爾喬亞+波西米亞)嗎?
- 更扯的是我一直記得,HP的女總裁菲奧莉娜(Carly S. Fiorina)被換上,馬上就有雜誌寫說她多厲害,觀念有多不同,將會怎麼的再造HP......結果呢?還不是做得亂七八糟就被換走(純舉例,無性別上的立場)。

我想這種創造話題的能力,跟壹週刊也沒什麼差別!那些文字記者(就是只會鼻子嗅著經濟趨勢話題的狗仔隊),做完一個專題之後,總是會有人扮演黎智英的角色,選擇適合的題目刊登,然後用完就丟,再怎樣壹週刊的圖片還比較好看哩!

轉載這篇出自米蘭昆的Renaissance寫於2005/11/19的文章,請參考。


從韓國到泰國,從中國到越南

最近,島內的韓國熱逐漸推向高峰.大家開始關注,韓國是怎樣辦到的?

但媒體上這種馬後砲式的熱潮,或許對部分個體會有影響力,但對於島內的整體結構,大概沒什麼作用.並且,這種我們已經司空見慣的馬後砲,適正反映出,這個島嶼遲滯/延宕的總體社會文化結構.

從另外一個例子來看,就可以知道,冰凍三尺,絕非一日之寒.

幾個月前,我的一個朋友為一個雜誌策劃了泰國文化產業的報導專題.他並且跑到泰國去(嗯,目的跟三陳截然不同),訪問了當地許多頂尖人物. 但這樣的報導取向,卻被某知名青壯輩媒體人士/意見領袖批評,認為,"誰要看泰國啊?"

泰國文化產業的前景如何,目前尚未可定論,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今天全球化/區域化的時代,豈可等到對方已經完全established了才來攻?當然是要在對方剛剛起步,前景看好的時候,就要密切注意了.

想起三四年前,韓國已經起步了,當時,台灣又有多少媒體人士/意見領袖會對這個自來在亞洲四小龍當中排在台灣島後面的高麗棒子,投以多少關愛的眼神?

再舉另外一個例子.近期某雜誌,大幅報導台商離開中國,前進越南的故事,並視為台商勇猛精進的又一表徵.對我來說,這根本不是勇猛精進,而是不進則退,甚或是墮落....這樣的故事,反過來讀就是,在中國大陸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原本移居大陸的傳統製造業,在不思升級的企業惰性下,已經無法在大陸競爭,只好"轉進"越南.將來,越南發展起來了,猜想這些傳統製造業大概要移居非洲....

或許台灣的傳統製造業,從來就是這樣的生存邏輯,對此,一種自然的生存法則,我並不認為有絕對的對錯.然而,島內的雜誌對此沒有進一步的醒覺反思,只知道錢到哪裡,就跟著敲鑼打鼓到哪裡,知識份子/媒體人的墮落,才是最嚴重的墮落.

從韓國到泰國,從中國到越南.台灣並不是退步了,而是不進則退. 將來,這個島嶼將為這些國家供應大批優質且低廉的台勞,這是指日可待.

事已至此,夫復何言!!!


當然,以台灣現在教育體系訓練水準不差,重於養成工程人才,外加台灣島嶼性格本身就養成了很多可以立即見風轉舵的中小企業家,台灣暫且還不會那麼糟糕。倒是對於現在主流雜誌的缺乏反思批判,心有戚戚焉!要推薦主流雜誌我還是優先推薦壹週刊。

2006-01-19

沒有留言: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