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線交錯》─ 一幕設計好的火網
創11:1-9
那時、天下人的口音言語、都是一樣......他們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耶和華降臨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耶和華說、看哪、他們成為一樣的人民、都是一樣的言語、如今既作起這事來、以後他們所要作的事、就沒有不成就的了......我們下去、在那裏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的言語、彼此不通。於是耶和華使他們從那裏分散在全地上。他們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因為耶和華在那裏變亂天下人的言語、使眾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別。〔就是變亂的意思〕
資料來源Wikipedia: 巴別塔
如同去年的《衝擊效應》,本片在金球獎受到歡迎也是預期,同樣具有議題性,環環相扣,雖是以美國為中心,卻帶點批判帶點關懷,雖然多線進行,情節的展開不致鬆散,是個容易讓人進入狀況的電影。
劇情大致是:一對兄弟用父親的獵槍要射殺土狼,卻打到一對旅行摩洛哥的美國夫妻…;一位喪妻的日本商人和叛逆女兒長期疏離,某日警方登門拜訪調查他多年前贈送給摩洛哥當地的槍枝…;一位墨西哥保母想參加兒子的婚禮,帶著兩個看顧的小孩非法返鄉,被誤認為偷渡客…
當每個人都只想以自己認為最好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種種陰錯陽差加上文化的認知差異,讓簡單的事件變得極為複雜。當所有的衝突達到最高點,才發現溝通並不難。摩洛哥的小男孩坦承一切希望解救父兄;美國夫婦在共患難之後讓彼此的不睦好轉,聾啞女高中生菊地凜子最後也找到跟父親化解疏離的方式......那墨西哥阿姨呢?是下場比較糟的,個人竊以為這或與出身墨西哥的導演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還有編劇有關,身為美國人的鄰居,墨西哥人對美國的發展貢獻卓越卻處境卑微(就像台灣跟東南亞國家的勞工與幫傭般)。
另外一個本片想要偷渡的意念,則在於片中絕大部分的惡,都來自美國,我細數了一下影片中影射到的總共包含了同車的美國遊客、美國外交部、美國邊境檢查哨、美國移民單位等,相對的美國夫婦與他們的小孩尚可包容不同文化,相信人性本善。這些被點到名的單位們正是影片想要影射造成世界溝通不良的關卡,這樣的反思成分,就足以在參賽片中爭取相當的可見度了!
而相對於語言文化不通的溝通障礙,日本場景代表的溝通方式則更神來之筆,先給一個連聲音(語言)都被剝奪的角色,讓觀眾直接體驗隔著層層阻礙下的溝通與誤解。以東方較具禪意的方式表現內心的想法,是影片中紛亂世界的一股清流。但影片中也偶爾出現國外新聞雖然由電視機播出,總無法引起注目,多少也期許東亞國家能多關心國際事務(這一句純為個人解釋)。
算悲劇嗎?不盡然!世上的誤解多得屬不清,層層圍起的高塔:海關與簽證、出入境檢查、外交辭令的翻譯、對政府單位的公文往返......以及政治語言的粗暴牢籠:恐怖份子、同性戀、賣X集團......電影再怎麼努力,也只能表達百萬分之一的表象而已。每天還是有無數被歧視的弱勢者被無聲踩過,相較起來電影中的情節還算輕微了呢!上帝只給了我們不同的語言文化,隔閡、疏離與冷漠卻是人類自尋的惡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