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圍的日與夜
2008年的台北電影節在中山堂與西門町新光影城(獅子林大樓)舉行,離辦公室非常近,走路去買票只要十分鐘。熱門場次搶不到,還得考量上班時間,主打的耶路撒冷題材又引不起我的興趣,這樣能看的片子已經極為有限,選了許鞍華導演的《天水圍的日與夜》來看。
天水圍的介紹請詳閱Wikipedia
的天水圍,上面說到它是個新市鎮,人口密度頗高,部分居民屬於新移民家庭,教育水平不高,只能尋找低收入工作,但從該區到區外打工的交通費高昂,令不少家庭長期倚賴失業綜援。
與導演近期的電影《男人四十》、《姨媽的後現代生活》一樣,本片不特意探討天水圍的悲情或小人物的苦,僅是以貼近人物來平實描述在平凡家庭成員中的內心與生活。為了表達人物的個性,有些影片會特意強調人物的小細節(如習慣動作、或藉由一些事件來傳達人物的個性),導演在本片中只放了一個梗(片頭打麻將橋段),接著主角自然而然知道身邊人的狀況,不需任何片段交代。這樣的跳躍其實很自然,體貼的主角透過怎樣的察言觀色去給予適當的關心根本不需贅述。交代太多像把觀眾當學生,一個概念要講三次,會有當觀眾很笨的感覺。
因為這樣的性格與習慣是由生活之中建立起來的,所以我們看到主角由工作的超市買菜回家;每天二菜一湯;到有送面紙的攤位買報紙;邀請鄰居婆婆一同用餐......這些庶民生活寫照正是這個環境水平下的智慧。最令人感動的還是女主角陪同鄰居個婆婆去探望她的孫子,因為女兒已經離開人世,實際上是見到不親密的女婿),想把禮物(金飾?)送給孫子卻被女婿拒絕。對婆婆而言這孫子是她的唯一血親,也是最重要的依賴,身為外婆的落寞心情以及女主角的感同身受與安慰,讓這些小人物的力量變得巨大,這不就是他們認為最重要的事嗎?
女主角貴姐過去曾經資助過兩個弟弟,如今她的弟弟們都已功成名就,對貴姐尊敬但不是那麼親密。令人聯想本片試圖表達過去為香港默默奉獻的小人物,如今只是被安置到一個地方作為表面尊敬之意。
鏡頭總是會帶到天水圍那些集合住宅的畫面,像是蜂窩的小單位中,獨居的婆婆看著外面,這樣的人心裡在想些什麼呢?片末的懷舊的音樂與眾人戶外賞月的畫面應是最佳的解答,在這種高密度的住宅區中,孤獨的心還是需要相互慰藉取暖。儘管本片故事性不強,但導演功力過人,劇情流暢不俗,在晚上散場時懷著影片傳遞的溫暖搭車回家,是最幸福的體驗。
註:看到網友覺得本片只是一直在炒菜跟吃飯,感覺很無聊,這樣的心得也很有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