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雜感,關於台北
最近逐漸覺得自己較融入台北生活,若有純正度這個指數,大概可由30%提升到33%吧!外地朋友問起好吃的餐廳在哪裡我總答不出,平常都吃家裡或附近的小吃攤便當店,偶爾造訪連鎖的平價餐廳。問起我平常都帶小孩到哪邊玩,我也答不出明確的地點,回答家附近的大小公園一定不是對方滿意的答案,若回答捷運可到的地方也不會是甚麼私房地點,室內的話最常去的就是IKEA或是信義計畫區商圈,這也不特別。
直到最近因為車子的怠速有問題,需要找個保養廠檢修,先從網路上找,網上這方面資訊實在不多,好不容易找到幾家,接著我又從店面外觀判斷設備好壞與客人多寡,擔心是否只是網路上的行銷文章。選定一家後,幸運的,師傅態度果然如網友描述般有禮又願意分享,更換怠速馬達後也上網比較了報價,確實便宜不少。其實很少開車,但總得洗車,趁這次車輛定檢也把這些路線建立起來,這才覺得似乎有辦法在台北待下去。
這陣子慢慢體會搭捷運通勤的好處。缺點是花費較高,單程需20元,跟騎機車比起來成本差距大。但優點是平穩的車廂內可以舒服的看書,這是無可取代的。有了孩子,想要擁有自己的時間得等到小孩入睡,此時又有上網、家事、錄影的節目等需要完成,對我而言可說是完全沒有閱讀的時間。幸好有捷運上的15分鐘,讓我一面排解買書讀書的癮頭,也不致讓列車上的時間過於無聊。
下班時刻偶爾搭公車回家。一方面不趕時間,一方面也想看看外面的景色或車上的乘客。捷運(地鐵)當然方便迅速,但它讓人的空間觀念變成兩個點,被埋入地下的不是軌道而是兩點之間的風景,直到某次偶然經過沿途風景才驚覺怎麼有驚人的改變,或許是哪些店關了或開了,或許是建築蓋了或拆了......在國外,懷舊的人喜愛路面電車,就是因為看得到街景,與城市的連結才會深刻。
上週末連續目擊兩場機車的小規模擦撞,幸均無大礙。這讓我回憶起三年多前機車通勤的經驗,每次出門總要向作戰般的穿上薄外套稍微隔離路上的廢氣,同時得在竹東中興路與新竹光復路塞住的車陣中穿梭,保持半小時的戰鬥氣氛才能到達公司。若是更往前回溯六年到學生時代,甚至會與路上不守規則的車輛起爭執。
隨著年紀慢慢的不計較這些,但卻無法忍受每次回到家吸附在衣服上與鼻孔裡的廢氣。在台北這三年多,開車的機會少之又少,騎機車更是一個月不到一次,大多是捷運、公車或步行。偶撞見的機車擦撞讓我覺得,或許我會活得比我預期久一點。我將少吸很多廢氣,也可以少生一點氣,因為捷運與公車有專門的路權,不必理會那些塞車與違規,我也可以偷看偶然出現座位上美麗的異性,享受擁有一整天幸運的暗示。(畢竟只是城市居民的自嗨,要長壽還是要住鄉下啊)
這次選舉,我辜負彰化鄉親的期待並未把票投給他們請託的對象,當然我也沒有投給連任者,只能說是自己設定的標準太高,又不願意在策略性或賭爛票的情緒下把票投給其他人。在選舉公報上看到一位政見相對進步的候選人,提到禁用派遣人員/都更後獎勵部份歸市府銷售/失業補助/教育補助等(註),最後就投給這位有夢想的人作為鼓勵。(註:最進步的政見是某位候選人提到需要有停車位證明才能夠車,巷道一率禁止停車,我相當支持這一條,但是他的其他政見讓我覺得不知所云。)
既然選舉結果已經確定了,也就接受它吧!在此談談我認為現任市長做得好的地方。首先是騎樓整平,我是個愛走路的人,也不知道是哪來的文化,每個店面經過一段歲月之後,重新整修後總是會有高有低,這對於行動弱勢者如老人、孕婦、小孩、輪椅或嬰兒推車是非常不方便的環境。以我的偶爾在台北縣或新竹市行走的經驗,不平整的騎樓讓人無法安心地移動,若在加上騎樓下停放的機車或攤車那就更寸步難行。另外是低底盤公車的引進,親切的服務以及無階梯的車廂讓嬰兒推車或輪椅族出門變成可能。感謝這微小的改變。
上個月去美術館看了雙年展,有本科系/行業的觀眾留言本屆水準不佳,也有人說偶爾看了展覽很有收穫,確實很難做到雅俗共賞。美術館外的花博則是萬頭鑽動,但卻引不起我的任何興趣。如同花博遊客只把美術館當成通道而鮮少進去參觀。
花博是個可以全家出遊拍照的地方,這一點花博很成功,但僅止於此!這或許是許多人需要的,卻不是值得花大錢營造的。一個市民的幸福感並不在那些戶外展區鋪上跟安全島看來沒兩樣的花朵(這是成英姝的比喻,個人認為非常貼切),也不是炫耀科技卻跟植物沒多大關係的某展覽館。
如何與城市互動?如何與土地產生連結?這個展覽沒有回答這些問題。缺少這樣的思維,我們不過就像去個漂亮佈景前拍張照片,不久後佈景就會被拆掉,會被遺忘。對我而言,一個城市吸引人的絕不會是那些嶄新的商場,因為總會有更新更大的商場在某處設立,城市的魅力是那些居民的活力,是那些值得永遠保存的風景或建築,以及它們背後代表的歷史或故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